新闻详情

河北省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全面加强和改进我省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切实把心理健康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到2025年,我省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四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更加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和相关部门协同联动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格局更加完善。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学校比例达到95%。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比例达到60%。全省中小学心理辅导室配备率达到100%。




(一)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

1.五育赋能心理健康教育

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德育思政工作全过程,融入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和学生成长各环节,纳入“三全育人”大格局。优化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扎实有效落实“双减”政策。实施学校体育固本行动,开齐开足上好体育与健康课,支持学校开展体育课后服务,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熟练掌握1-2项运动技能。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广泛开展美育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掌握1-2项艺术特长。强化劳动教育综合育人功能,丰富、拓展劳动教育实施途径,让学生养成劳动习惯,珍惜劳动成果和幸福生活。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2.发挥课堂教学作用

各级各类学校按规定开好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开设更多样、更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选修课。托幼机构应遵循儿童生理、心理特点,创设活动场景,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结合大中小学生发展需要,分层分类开展心理健康教学。

3.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按照国家规定用好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读本。依托重要活动和时间节点,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学校聘请的社会工作者等作用,增强同伴支持,融洽师生同学关系。

4.推进全员育人

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进学校年度工作计划、进各类班团队主题活动、进班主任(辅导员)日常管理工作。落实全体教师健康教育职责,各学科(专业)教学目标要包含学生心理成长目标,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思维、情感、态度等心理因素的发展,教学内容要充分挖掘课程教材蕴含的心理要素。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文明校园创建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三)规范心理健康监测

5.加强心理健康监测

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积极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监测工作,加强数据分析、案例研究,强化风险预判和条件保障。县级教育部门要组织区域内中小学每学年面向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中等职业学校等学生至少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测评,高校每年应在新生入校后适时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并建立“一生一策”心理健康档案。建立健全测评数据安全保护机制。


(四)完善心理预警干预

6.健全预警体系

县级教育部门要加强区域性中小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建设,定期面向区域内中小学提供业务指导、技能培训。中小学全面建立“学校-年级-班级”三级预警体系,高校完善“学校-院系-班级-宿舍/个人”四级预警网络,鼓励高中、高校班级探索设置心理委员。重点关注面临学业就业压力、经济困难、情感危机、家庭变故、校园欺凌等风险因素以及学习生活环境发生变化的学生。发挥心理援助热线作用,强化对因重大突发事件受影响学生人群的应急心理援助。

7.优化协作机制

指导学校与家庭、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妇幼保健机构等建立健全协同机制。鼓励有条件的校医院开设精神(心理)科室或邀请精神(心理)科医生定期坐诊。公安机关网监部门严格落实24小时网上巡查制度,及时发现预警学生自伤或伤人等危险行为。各市卫生健康部门应遴选公布一批学生心理(精神)健康定点医院名单,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设立定点医院,开设就诊绿色通道,优先收治有严重心理(精神)问题的学生。各地教育部门会同卫生健康等部门健全精神或心理健康问题学生复学机制。


(五)建强心理人才队伍

8.配齐心理健康教师

高校按师生比例不低于1:4000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且每校至少配备2名。中小学每校至少配备1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鼓励配备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教研制度,县级教研机构配备心理教研员。加强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社会工作等相关学科专业建设。

9.畅通教师发展渠道

心理健康教师职称评审可纳入思政、德育教师系列或单独评审。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和心理辅导要计入工作量,心理健康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从2023年起,将心理健康教师培训纳入省、市、县三级教师培训计划,至 2025 年实现培训全覆盖。面向班主任、辅导员等开展个体心理发展、健康教育基本知识和技能全覆盖培训。支持高校辅导员攻读心理学、社会工作等相关学科专业硕士学位。支持社会力量、专业机构参与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提升行动,用好家校社协同心理关爱平台。


(六)支持心理健康科研

10.开展科学研究

支持省级创新平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基础性、前沿性研究。鼓励有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等设置学生心理健康实验室,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研究。鼓励支持将心理健康科研成果应用到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领域。


(七)优化社会心理服务

11.提升社会心理服务能力

卫生健康部门推进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精神(心理)科门诊或病房,儿童、精神专科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开设心理咨询及专科门诊,完善医疗卫生机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标准规范。鼓励引导有条件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志愿服务组织开展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相关项目。卫生健康、共青团和少先队、妇联等部门协同搭建社区心理服务平台,支持专业社工、志愿者开展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对已建有热线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及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含12320公共卫生热线)、共青团12355青少年服务热线等工作人员开展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培训,依托12355基层联系点,继续开展心理健康送课入校、心理咨询等专业化服务。

12.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妇联、教育、关工委等部门组织办好家长学校或网上家庭教育指导平台,推动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建设。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每年面向家长至少开展1次心理健康教育。

13.加强未成年人保护

省文明办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点)建设有关内容纳入《河北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体系》。检察机关推动建立集取证、心理疏导、身体检查等功能于一体的未成年被害人“一站式”办案区,在涉未成年人案件办理中全面推行“督促监护令”,会同有关部门全面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关工委组织发挥广大“五老”优势作用,推动“五老”工作室建设,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


(八)营造健康成长环境

14.规范开展科普宣传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平台和渠道,广泛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和预防心理问题科普。推广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经验做法,稳妥把握相关信息发布、新闻报道和舆情处置。

15.加强日常监督管理

网信、广播电视、公安等部门以网络游戏、直播、短视频等为重点,及时发现、清理、查处与学生有关的非法有害信息及出版物。全面治理校园及周边、网络平台等面向未成年人营销危害身心健康的食品、玩具等。



(一)加强组织领导

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纳入对市县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纳入学校改革发展整体规划,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和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作为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水平评估和领导班子年度考核重要内容。探索建立省级统筹、市为中心、县为基地、学校布点的分级管理体系,健全部门协作、社会动员、全民参与的工作机制。

(二)落实经费投入

各地要加大统筹力度,优化支出结构,切实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经费保障。学校应将所需经费纳入预算,满足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需要。要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支持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服务。

(三)培育推广经验

全省重点建设30个“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交流,遴选省级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案例,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创新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模式,探索积累经验,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